膏藥還有冷熱之分,你貼對了不?
發布時間:
2022-11-15 16:15
有些膏藥貼在身上后會有“冷感”和“熱感”的區別,
這是怎么回事呢?
兄弟且慢,精華先拿走:
一般而言,冷感的藥膏適用于急性損傷疼痛,如
腰扭傷、
踝關節扭傷等;
而熱感膏藥適用于慢性勞損性疼痛,如
慢性腰肌勞損、
頸椎病、
膝骨關節炎等。
很多患者出現筋骨疼痛后往往選擇在家中自行貼膏藥解決,待沒有效果后再至醫院診治;也有部分患者通過外用膏藥就解決了疼痛。
但是,市面上的膏藥林林總總,有冷感的,有熱感的,有中藥成分的,也有西藥成分的,到底如何選擇合適、有效的膏藥呢?
膏藥有冷熱之分
有人會發現,有些膏藥貼在身上后會有“冷感”和“熱感”的區別,這是怎么回事呢?
一般而言,冷感的藥膏適用于急性損傷疼痛,如
腰扭傷、
踝關節扭傷等;
而熱感膏藥適用于慢性勞損性疼痛,如
慢性腰肌勞損、
頸椎病、
膝骨關節炎等。
但是,患者在沒有專業醫學背景的情況下,該如何判斷使用何種膏藥呢?
給大家介紹一種比較簡單的辦法:
回憶近三天內自己有無扭傷和外傷。
由于急性損傷后,無菌性炎癥反應會引起損傷局部皮溫升高,此時自己可以感知疼痛部位的冷和熱,同對應的健側部位對比,
若皮溫高且紅腫,則建議用冷感膏藥;
如皮溫不高,無紅腫或遇冷疼痛加重,則建議用熱感膏藥。
舉個典型例子,如痛風性關節炎,雖然不是由外傷引起,但關節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,機制同樣是無菌性炎癥反應,這種情況如果外治,則可選冷感膏藥。
目前西醫使用含有經皮吸收非甾體抗炎藥為主的外用貼劑,以發揮消炎鎮痛效果。
辨證分型選膏藥
中醫外用膏藥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,最初是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中藥熬成膠狀物質,涂在布、紙或皮的一面,可較長時間貼在患處。
但隨著現代制劑工藝的進步,逐漸出現了橡膠膏劑、巴布劑、貼劑等多種劑型。
中醫膏藥同內服中藥一樣需辨證用藥,不可隨便使用。
引起骨骼、肌肉、關節疼痛的原因歸納起來有“風、寒、濕、瘀、熱”等致病因素,且往往是幾種病因聯合致痛。風寒濕邪
“風寒濕三者雜合而為痹。”
這類患者有些像上文說的“冷痛”,風寒濕邪入體,肌肉僵硬,疼痛固定,膚溫較低,遇寒則痛劇,得熱則痛減,因此,此類患者可用“熱感藥物”,可選用說明書上有“溫經散寒,散寒止痛,祛風除濕”等字眼的膏藥。
慢性腰肌勞損、
膝骨關節炎、
頸椎病、
肩周炎等疾病多屬于這一類型。
熱邪
多有“陽邪”的特征,局部主要表現為“紅、腫、熱、痛”,即皮膚發紅、局部腫脹、皮溫升高、疼痛明顯,冷敷后痛感降低,因此,此類患者可用“冷感藥物”,可選用說明書上有“清熱、消腫、止痛”等字眼的膏藥。
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屬于此類型。
“瘀”
多是外傷后患者有局部疼痛、皮青瘀腫、壓痛明顯等表現,可選用說明書上有“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”等字眼的藥物。
踝關節扭傷、
急性腰扭傷等病
多屬于這一類型。4類人不宜外用膏藥
盡管外用膏藥安全性較好,副作用小,但以下人群需謹慎使用。
皮膚破損者
不宜貼膏藥,以免引起感染。此外,皮膚?。ㄈ鐫裾?、皮癬)患者也不宜使用貼膏,以免加重病情。
皮膚過敏者
對于皮膚敏感及過敏體質的人群而言,有些膏藥成分可產生刺激,導致用藥處皮膚紅腫、發皮疹,甚至全身其他部位也出現皮疹,此時應立即揭下膏藥,大多患者過敏反應會自行消退,如過敏嚴重應及時就醫。
有外傷者
由于跌倒、碰撞導致的關節肌肉瘀腫、疼痛者,應謹慎選擇外用膏藥,尤其在損傷初期不宜使用發熱類的膏藥,因疼痛腫脹有可能會加重。
孕婦、哺乳期婦女和小兒
含有麝香、乳香、紅花、沒藥、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的膏藥,或白芥子、天南星、馬錢子等毒性藥物的膏藥,孕婦、哺乳期婦女應禁用,小兒慎用。
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,如在家自行外用膏藥治療數天后疼痛沒有緩解,應及時就診,待明確診斷后對癥治療。